【2022台灣國際咖啡展】心得

Hsun
Nov 21, 2022

--

前言

這是我接觸手沖咖啡以來,第一次參加這個年度盛會。占地整整兩樓南港展覽館的飲食聯展,我本來還計畫逛完咖啡再去看看茶展和酒展,沒想到逛了四個小時,身體都牢牢地被黏在咖啡展,心裡也覺得自己連咖啡展的十分之一都來不及逛盡。

味覺的饗宴

遊走在來自世界各地的攤位之間,脖子上掛著兩條繫帶,一條連接著輕便富士相機,另外一條綁著的則是陶燒試飲杯的握柄。是的,在咖啡展,只要帶著一個杯子,就可以任意試飲來自世界各國不同栽種產區、後製處理、烘焙條件、沖煮條件的咖啡,這對我等平常一次只會沖煮一支咖啡的普羅大眾,實在是千載難逢的讓自己提升味覺經驗的機會 !

▲夏威夷咖啡豆,圖右是在夏威夷擁有三片咖啡莊園的大莊主

除了一般常買到的中美南美非洲阿拉比卡精品,更有許多自己很少接觸甚至從來沒沖煮過的咖啡,例如印度的羅布斯塔精品豆、印尼的公豆母豆麝香貓、夏威夷的八大島嶼產區豆,更有一個攤位大方的擺出了市面上常見的十數種藝妓咖啡任人試飲,其中更包含了五款價位較高的高階藝妓,還有付費試飲頂規藝伎如翡翠莊園紅標藝妓、茵赫特莊園傳奇藝伎等等。

▲印尼咖啡豆

器材大觀園

而咖啡器材也是大開了我的眼界,展區內時不時就可以聞到熟悉的烘豆味,除了傳統的營業用直火式烘豆機,更有只有烤箱大小的家用式烘豆機,還有可以架在瓦斯爐上的陶鍋烘豆機,每一台烘豆機也都具有連線平板記錄烘豆曲線的功能,一旁也有咖啡師提供現摩現烘豆的咖啡試飲,如陶鍋烘豆號稱的沉穩甜口,一試喝立見分曉。(買不起陶鍋烘豆機,但是可以喝喝看市面上較少見的陶鍋烘豆還是很讚的)

找到屬於自己的味道

一天之內,拿著小口杯遊走於各攤位,遍嘗數十種不同產區、不同製成、不同烘焙咖啡的風味,這可比讀遍網路上或書上各種對風味的描述更加的直接和印象深刻,什麼是果香、什麼是花香、什麼是酒香,什麼是紅色調黃色調,多說無益喝一口就知道!而除了更直接的了解咖啡風味,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的的味道。(找到後當然再用消費支持一下)

台東鸞山流淚谷咖啡,試飲時爆炸性的果香讓我超級驚豔,還一度多次確認攤位名稱,確定這一杯是台灣咖啡嗎? 後來買了兩百克生豆現場烘,回來拿的時候才知道原來這家就是近幾年話題性十足的瘋狂咖啡AMIS兄弟經營的鸞山流淚谷莊園,果然咖啡如其人令人印象深刻。

2017 WBrC 世界盃沖煮大賽冠軍 — 王策 !!!

素描的老師告訴我,理解技法的原理不難,難的是提升眼睛對形體的觀察。攝影亦是同理,理解光圈、快門、感光度和曝光的關係不難,難的是提升自身對世界的觀察。我相信咖啡也是如此,理解沖煮的原理不難,難的是提升感官對味道的觀察。

然而,沖煮原理雖然單純,但是在學習咖啡沖煮的一路上,總是在網路上看到各種各樣相互矛盾的論述,或是只有指令而不講解原理的食譜,讓自己越學越頭痛,搞不懂到底是誰對誰錯?

直到今天王策的展演,聽他一邊沖煮一邊講解各個步驟背後的原理,聽他和觀眾回應觀眾沖煮咖啡的問題,總是三句不離萃取率,把觀念用科學的方式講的一清二楚,真的是讓我的理工腦如沐春風。

王策一邊沖煮一邊講解各個步驟背後的原理,也一邊和觀眾討論沖煮遇到咖啡的問題

例如粉牆,常常聽到有人說粉牆築的漂亮就是代表咖啡的品質好(但又不是咖啡占卜),或是粉牆高咖啡就會好喝(但沒有說原理)。逛展期間也看到一些大叔大媽對正在沖煮的咖啡師的粉牆指指點點。

然而,當有觀眾問起王策粉牆的問題,他一樣可以從原理和萃取率講解的清清楚楚,用萃取率的層次分布解釋粉牆厚薄對咖啡層次的影響,用濾杯骨架解釋粉牆高度對流速的影響,只能說根本沒有所謂構築的漂亮的粉牆,是厚是薄、是高是低、甚至是整齊是凌亂(想想瘋狂咖啡師Amis),都是粉牆只是咖啡師在控制其他影響萃取率的變因後得到的結果,沖煮應該要了解背後原理而不是迷信粉牆。

直接把粉牆拿起來講解

又例如分段注水,以前看許多網路上的咖啡沖煮食譜,把三段是注水說成可以分開咖啡的前中後調分開處理的論述在手沖教學影片裡比比皆是,雖然細想一點也不合理,明明從頭到尾處理的是同一塊食材,或者也常看到把三度注水比例寫得一清二楚的食譜,卻沒有講解背後的原理。於是對分段注水,充滿了種種的疑惑。

然而今天一聽王策回答觀眾提問對分段注水的問題,他也是很清晰的用萃取率講解,分段注水只是控制沖煮時間和流速的變因之一,我們可以依照需求分段的次數,藉以調整時間和流速影響萃取率的程度。本來就對很多分段注水的理論抱持懷疑的我,聽到這一段話簡直是如雲霧頓開,思路瞬間舒坦無比。明明是很好理解的原理,但是太常在網路影片或是論壇被講的天花亂墜了,連自己也開始不知道該不該相信書上寫的萃取率原理,然而如果連世界沖煮冠軍依照著這個原理去變化,那就沒有什麼好懷疑的吧!

王策也親自示範了兩支咖啡的沖煮,分別是瓜地馬拉Pacamara和宏都拉斯Parainema, 一邊沖煮,一邊解釋著他調整參數的思路。而除了沖煮的理論,王策也談了許多咖啡產區的現況、咖啡永續議題,乃至給咖啡創業者的建議等等,讓我們對手上這一杯咖啡乃至背後的產業結構有更立體的認識。

幸運地兩杯我都有幸試飲到,其中的瓜地馬拉Pacamara可以說是今日最驚艷的咖啡之一,明亮的香氣在口中層層堆疊,從甫入口的清爽花香,到中段細細咀嚼的酸甜瓜果,滑順的質地在舌間如意流轉幾無雜味,最後尾韻一轉荳蔻香料完美做結。知識上和味覺上的咖啡展演,讓人真正深深拜服他的咖啡實力。

後記

身為半個咖啡嗜好者,於咖啡,我最喜歡味道乾淨層次分明的淺焙,要是有著清晰明顯的花香果香就更吸引我了,如非洲高海拔水洗便常常是我的喜愛範圍。而在家時,配合著家人的口味,我也可以享受於沉穩甜口的中焙,雖然變化少了點,卻也適合家中溫暖安定的氣息。而若平常工作累了,超商的深焙或是冷凍乾燥即溶,搭配牛奶湊合著喝,也是順口溫潤,撫慰疲憊。

既然是嗜好性飲品,我認為自己喝的開心最重要,不必有太多堅持或者強求,每個人都有可以去追尋自己的答案。

而咖啡於我,除了是味覺的展演,更是一個充滿著故事的飲品。觀察形形色色的人對味道的觀察,觀察農人、咖啡師乃至消費者對咖啡不同的詮釋,會發現體認到飲食不只是人類基本的本能需求,更是代表著人文脈絡演化的足跡。而飲食聯展正是後者的展現,雖然深度可能不足,但是廣度於我是綽綽有餘,希望明年再安排更多時間,再來逛一次飲食展看個過癮。

--

--

Hsun
Hsu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