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買日記>

Hsun
12 min readJun 18, 2021

--

記得我上次和室友推薦印度電影,室友的第一反應就是問我 : 「印度片是不是都那樣載歌載舞、色彩鮮豔 ? 」

「或許吧。」我想。傳統的印度電影,好似是一個個色彩繽紛的夢,就算現實裡還有拾不盡的破碎不堪,至少閉上眼睛後人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人可以阻止你在夢裡自在華麗優雅,不是嗎 ?

但<孟買日記>卻不願讓觀眾在美好的想像裡自我沉醉。相反地,他要你往城市深處走走,看那曾作著夢的青年,送愛人遠去後眼裡的虛無;看那曾思念著家鄉的女孩,笑容凋零後藏不住的滄桑。

來城市走一遭吧,但我要先提醒你,這次

要是你笑了,不會有表情誇張的演員為你起舞;

要是你哭了,沒有史詩般的悲愴樂曲為你演奏。

你就是來了,翩翩翻起一頁日記,然後你會走的。

而你會懂得,城市自有他的四時運行,顧不得誰的陰晴圓缺。

簡介

電影中四個身處不同社會階級的角色,在命運的牽引下產生了生命的交匯。也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四個不同的視角,觀看這個人們匯聚的印度大城 — — 孟買。

而說起印度的社會階級,不免想起高中歷史課本中的『種姓制度』。自雅利安人統治印度以降,支配印度社會思想三千餘年的『種姓制度』,雖然已經在印度法律中被廢除,但這三千餘年中,因為所謂的家業傳承、婚姻制度、種族社群所劃下的階級鴻溝,卻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可以填平的。

於是它以便以一種看不清摸不著的型態存在於印度的社會當中,有時不必明講,隱隱地還是能夠感覺的到,有一道透明的牆築在那裡。正如這部電影,當中許多隱晦的感情、階級的差距,往往是沒有使用角色的對白去說明,卻可以在觀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的。

也因為如此,這部電影很多細節都值得去細細品味,我就不打算把所有情節都寫上來了。在這裡,我只打算聊聊電影中令我印象較為深刻的兩條感情線 :

穆納和夏儀

矛盾

穆納所代表的是孟買生活最貧困的那一群人,早上是洗衣工,晚上是殺鼠人,雖然為了溫飽沒日沒夜的工作,卻還是被人瞧不起的金字塔底端。

而夏儀則完全相反,家族是孟買的建築巨頭,自己則在美國銀行做管理職。回到孟買只是為了給自己放一個長假,以及在這個充滿靈感的城市,進行自己的攝影計畫。

他們的緣分起於穆訥以洗衣工的身分將洗好的衣服送至夏儀家時,夏儀對穆納產生了好奇。於是夏儀邀請穆納一同喝茶,也想透過穆納窺看孟買的另一面。然而在夏儀和穆納的談話中,我們可以隱隱的感受到他們是來自截然不同世界的人。

夏儀對穆納自八歲就離鄉來孟買的背景,第一個反應就是好奇為什麼穆納從來沒有回家過 ? 難道他不想念家人嗎 ? 然而對穆納或是其他孟買的苦工來說,這卻是理所當然的常態,至少在孟買,能夠吃的比家鄉還飽,不是嗎 ? 相反地,穆納則對夏儀從美國回到孟買有著大大的不解,美國的生活不是比較進步嗎 ? 或是美國的街道不是比較乾淨嗎 ? 為什麼妳偏偏喜歡拍攝孟買這些簡陋落後的街道呢 ?

又或者是後來的劇情中,當夏儀答應要用攝影器材穆納拍個人形象照時 ( 因為穆納有個演員夢),夏儀希望在街上取景,才能拍出自然的好照片。但穆納卻想要像電影明星一樣,在攝影棚中拍照,甚至當他聽到夏儀要讓他在街上拍形象照時,還擔憂的問 :「妳真的懂拍照嗎 ?」

從以上種種都可以看出來他們兩人對於世界於理想和價值的想像是截然不同的 : 身為苦工的穆納一直夢想著成為大螢幕上的演員,而自美國歸來的夏儀則希望走入貧窮的社區裡探索孟買百態。諷刺的是,他們對彼此的世界充滿了多少嚮往和好奇,就代表他們彼此的距離就有多遙遠。

情愫

「不過…告訴我,妳喜歡我嗎 … 在照片上的樣子 ? 」那是夏儀為穆納拍完形象照後,穆納小小的印度式的調情。

「看什麼看,沒看過相機嗎,不准看 !」在電梯中,穆納對著盯著夏儀看的警衛惡狠狠地說著。不知不覺間,穆納好像已經對這個女孩生起一種自然的保護和佔有的慾望。

後來穆納帶著夏儀來到了他眼中的孟買,他帶夏儀到自己工作的洗衣場、到播映著寶來鎢大片的影院、到擁擠的市場、到賣香水的老舖。在這些自己平常覺得再無趣不過的地方,現在卻有一個掛著甜甜笑容的美國女孩,透過她的鏡頭、寶石般的雙眼,將這些日常稱作風景。

然而和其他都市愛情電影不同的是,當我看到穆納動了真心,看到他在夜市裡試圖攬住夏儀的肩、在影院裡試圖搭上夏儀的手、在夏儀和他聊到昏昏睡去後試圖上前親吻時,電視機前的我,卻沒有感應到那應該到來的浪漫心跳節奏,相反地,我卻隱隱為他們擔心,隱隱地覺得他們不應該繼續發展下去,不知道多少次我在潛意識裡說著:「穆納你該收手了,你們注定是沒有結局的。」

然而穆納會不知道嗎 ? 他的手始終不敢真的搭上夏儀的手、也不敢真的親吻夏儀,甚至在最後一幕中他只能痴痴望著夏儀遠去。

就算在電影裡,夏儀沒有表現過任何一點對穆納身分的鄙視,提過任何一句有關他們階級差距的言語,但誰看不出來呢 ? 殘酷的是,就算兩個人再怎麼假裝掩飾,只要還生活在這個城市裡,我們知道,穆納知道,或許夏儀也知道,那道看不見的牆就是冷冰冰地築在那裏。

單戀

在最後一幕,也是最令人感到惆悵的一幕,在穆納的哥哥被黑社會殺死、又被夏儀目睹到自己捕鼠工作的不堪後,深陷在對現實的絕望和對自己的卑微慚愧的穆納,又在夏儀的對話中確定了他們之間注定不可能有發展(從對話中也可以推測夏儀是暗戀畫家的,詳見電影囉。)。穆納望著漸漸消失在車流中的夏儀的車,突然間,他好像終於把一切都弄明白了,他奔跑著衝進車流,在混亂匆忙的交通裡穿梭裡,直到追上夏儀的車。

車窗搖下後,穆納把畫家的新地址遞給夏儀。接過地址以後,兩人先是一陣對望,然後微笑,片刻無語。穆納旋即轉身離去,而車子也繼續前進。坐在車上的夏儀若有所思地笑了,然後流下眼淚。

短短的一幕裡,沒有一句對白,卻將兩人感情的複雜,訴說到了極致。最後一幕中,穆納衝進車流之前所想的是什麼呢 ? 或許他終於認識到,所謂大城小愛,到頭來只是一個自己從來沒有、未來也不會被寫進裡頭的愛情小說。又或者,他終於領悟到兩人間的距離如曼硃砂華的花與葉,無論有沒有畫家介入,注定是不被這個城市祝福。

而兩人相望時的片刻無語,那樣的畫面一直駐足在我心中,雖只須臾片刻,一別卻是天涯。我常常想,在那個片刻裡,穆那看清了什麼、投降了什麼、又割捨了什麼,或許他自己也難以將其訴諸文字吧,只是那眼神瞬息閃爍的畫面一直停留在我心中,留下無限悵惘。

畫家阿倫與少婦雅思敏

<孟買日記>賦予了我們一個特別的角度去觀看少婦雅思敏生命,電影的第一個鏡頭是低畫質的手持攝影機畫面,攝影者正坐在計程車上,我們透過她的鏡頭望向車窗外的空濛細雨。後來我們才知道,拿著攝影機的人就是雅思敏,而攝影機的畫面是她對孟買的第一印象。

雅思敏來自遙遠的北方邦,隨著丈夫一同搬來陌生的孟買。而錄影帶的內容,除了是孟買的生活記錄,也是她鄉愁的寄託,她常常對著攝影機說話,好像心裡知道只要把錄影帶寄出去之後,媽媽和弟弟就可以聽到自己的聲音了。

但奇怪的是雅思敏錄的三卷錄影帶,並沒有寄出孟買,反而是在畫家阿倫整理新家時,被阿倫從櫥櫃的抽屜裡翻找出來。對錄影帶充滿好奇且又需要尋找藝術靈感的阿倫,就這樣自然地養成了每天看雅思敏的錄影帶的習慣

錄影帶裡的雅思敏

一開始,錄影帶裡的她,看起來像個興奮地遊客,初到孟買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在鏡頭前也總是雀躍地燦笑地,和在故鄉的媽媽和弟弟分享她在孟買見到的點點滴滴。可是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雅思敏對家人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我看起來還是老樣子吧 ? 孟買還沒改變我,我還是原來那個雅思敏。」

這句話在我心裡種下了疑惑,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 對雅思敏來講,孟買總有一天會奪去她原本的樣子嗎 ?

錄影帶看到越後面,我們越來越發現雅思敏的孟買日記所呈現的雀躍歡快之下,好像透著一層淡淡的憂傷和孤獨,畫面中常常只有雅思敏一個人,偶爾出現丈夫的畫面也都默默地沒有什麼交流。而在雅思敏和家人噓寒問暖時,句子與句子的停頓間,也總難掩那轉瞬即逝地一抹落寞。

用力地讓自己笑著

某天午後,畫家阿倫靠在窗戶旁,深沉地凝視著錄影帶裡的說著話的雅思敏 :

「為什麼大家覺得結婚很重要 ? 我根本不該結婚的,但沒有人聽我說,

我以前很開心的,要跟妳說一件事嗎 ?

她有別的女人……」

這次,她收起了燦爛的笑容包裝,只是很失望很失望的低語著…

說畢,她又一笑 :

「不說了,上次你打來我太開心了,忘了問你考得怎樣 ? 我們的妹妹還好嗎 ? 家鄉又到了盛產芒果的季節了吧 ? 我真的很想念那滋味……」

這時她笑容又回到那個充滿關懷的姊姊的樣子,依舊很用力地讓畫面中的自己快樂著。可是看著這樣的笑容,卻叫人怎麼也開心不起來,只感覺到一股強烈的酸楚在心底流動著。

最後一卷錄影帶

當天晚上,畫家把剩下錄影帶送進電視機裡播放,這次雅思敏用平靜的聲音說著 :

別生我的氣好嗎 ? 這是我的最後一封信了,不知道你會不會收到 ?

願阿拉保佑你健康快樂。

別生我的氣…… 我已經盡力了

也請代我向爸媽解釋

最後,雅思敏對著鏡頭溫柔地微笑,然後關上攝影機。(雖然電影沒有明講,但卻是暗示著雅思敏在錄完這卷錄影帶之後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畫家怔怔地盯著電視機,淚水已經控制不住。一直以來,畫家把異鄉來到孟買討生活的底層人民做為他創作的素材,透過藝術為那些在城市中奮鬥的靈魂發聲。但或許他直到現在才知道,原來一個靈魂可以被摧毀的那麼輕易。

生命有貴賤之別嗎

「孟買還沒改變我,我還是原來那個雅思敏。」看回這句話,想到那時雅思敏的雀躍和還有著希望的眼神,對比於最後雅思敏選擇結束生命的黯淡與失落,就使我覺得無比的心痛。在女人傳統上不被視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印度社會,在婚姻關係中被背叛的雅思敏,要怎麼去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 ? 又要怎麼去看待自己生命的價值 ?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BBC在2016的報導 : 印度「絕望主婦」為何頻頻自殺,他提到印度的怪象 :「2014年,印度有超過兩萬家庭主婦自殺」,在大部分的進步國家中,婚姻都是保護婦女免於自殺的保護因子,唯獨印度是個例外,2001年自殺的人中已婚者甚至佔了將近70%。

而學者推論,造成這樣現象的是因為「印度的女性們對自主權的意識提升的速度超越了傳統家庭觀念改變的速度。」而造成已婚婦女與傳統家庭的衝突。令我感到極度不安和反感的事實是,學者們同時也發現 : 「女性讀寫能力、接觸媒體的程度、家庭規模更小等等女性自主權的指標,都和這些年齡段的女性自殺率較高有關。」

看到這行字時我心底又是不解又是悲憤,印度的女性越是學會捍衛自己的尊嚴,越是不對著男人卑躬屈膝,卻越是要受到家人和社會的冷眼、不屑。而明明是我們以為的普世價值,卻可能讓她們生活於壓抑和自我懷疑中,而步步走向毀滅…

我想起我兩年前在印度的志工經驗,那時的我們,天真的帶著貧民窟的孩子們喊著性別平等的口號「boys and girls are equal」以為這樣一遍又一遍的喊著就可以讓社會美好一點。

而忘了在我們離開以後,是那些孩子們要獨力去承擔歷史的重量阿……可是進步的過程不會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天真美好。對那些電影新聞中被歷史壓垮的個體來說,理想的口號又有什麼意義。再理想的都存在於來不及的未來,而對自己的厭惡唾棄、對家庭的無力失望,卻個個都是無從逃避的現在。

後記

這部電影以四個不同社會階級的人串起的兩條劇情主線組成,而兩條劇情主線雖然看似在講述不同的生命故事,卻在一些相同的命題上互相呼應著。

在包容複雜的城市裡,各有故事的人們,卻都平凡地、無奈地,在薄情的世界裡,苦著深情的苦。無論是默默無名的少婦,或是眾人追捧的藝術家,都識得破碎婚姻的愁;無論是夜間打鼠的少年,或是名門的千金,都同樣困在單戀的牢籠。

然而,面對相似的悲傷,他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畫家阿倫在離婚後還可以藉藝術抒發悲傷、前妻還能夠搬往澳洲展開新生活,但雅思敏卻失去了所有的依靠、甚至也弄丟了自己。單戀著畫家的千金夏儀,對未來還能有好多不同想像和選擇,但穆納卻一直被注定著沒有未來的結局,一如他的人生,如浮萍在茫茫城市中漂泊,從來不是因為選擇了什麼才走到哪裡,只是戰戰兢兢的讓自己不要被滅頂。

我想到草東沒有派對的<山海>,或許可以描述這種在城市身不由己的感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2311FZWoFQ

我看著 天真的我自己出現在 沒有我的故事裡

等待著 我的回應一個為何至此 的原因

歌詞中描寫一個後來的自己,回望過去,看到自己是那麼的天真、充滿希望的來到這裡,卻不知道走進了一個「沒有我的故事裡」。甚至他對著還要對著那個天真的他發問,因為他自己都忘記為何至此的原因了。

他明白 他明白 我給不起

於是轉身向山裡走去

他明白 他明白 我給不起

於是轉身向大海走去

而後四句副歌,唱著滄桑無奈的明白。而那嘶吼般的嗓音,像是絕望的困獸,在接受審判前前對天地不仁的質問。但他可能永遠等不到答案的吧。於是他瀟灑轉身,切斷與城市的一切牽掛憂傷、愛人夢想,轉身遁入山海的寧靜。

副歌裡,展現了人在看清命運無情後,那任性的桀驁不馴。但這樣的反叛是不是只能存在藝術裡?至少在我們電影裡的孟買,看清命運的人們知道他們依舊只能,也必須,繼續揹負著情感的重擔、歷史與社會的不堪,在跌宕曲折的路上踽踽前行。

(或許,偶爾喘口氣時,他們會躲入漆黑的影院,在歌舞聲光的繁華表象裡,尋找他們的山海,做一個城市的夢。)

--

--

Hsun
Hsun

No responses yet